踔厉奋发新征程 | 中国港口联通全球

发布时间:2023-07-09所属栏目: 国纪民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7月11日是我国第19个中国航海日。港口作为连接陆海的交通枢纽,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一流港口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绿色低碳智慧发展明显加快,服务质效持续提升,货物运输量也不断增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港口运行保持良好态势,1—5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7.5亿吨,同比增长7.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2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8%,为我国水运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更强运力

  江海联运让物资往来快捷通畅

  货物运输是港口的基础功能。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多少,彰显着一个港口的运营实力。去年一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6.8亿吨,同比增长0.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7%,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除了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吞吐量排名全球前十的大港,近年来,我国其他港口的吞吐能力也快速提升。就拿长三角港口群里的江苏省太仓港来说,10年前,这座港口的年集装箱吞吐量还只有400万标箱左右,航线也仅有日本、中国台湾两条近洋航线。而到了2022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历史性突破800万标箱,一跃跻身全国港口前8强。近洋航线已覆盖日本、韩国等24个主要港口,国内航线覆盖的江海河港口多达67个。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太仓港充分利用自身身处江尾海头、背靠制造中心、紧邻上海港口的独特区位优势,转型升级为集外贸出口、远洋中转为一体的大型物流枢纽港口,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太仓港,有一种班轮装载着从长江中上游各港口城市运送来的物资,每天从太仓港集结出发,运往上海港口出海,这些班轮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水上巴士”。

  “我从今年年初上船,每天来往于太仓港和上海港之间,近半年没离开过岗位。虽然忙碌,但看到‘水上巴士’运送的货物出口生意兴隆,自己内心也充满成就感。”飞洋19号班轮的大副陈礼鑫说,他的工作路线正好处在“太仓—上海—全球—上海—太仓”物流大循环的关键环节,这几年,他目睹了太仓港一步步迈向江海联运枢纽的过程。

  “与上海港联动实施江海联运,不仅是我们太仓港深度融入一体化打造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的美好愿景,也是上海港打造‘长江战略’,急需扩大来自长江流域出口资源的迫切需求。”江苏太仓港口管理委员会口岸委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这之前,一来上海港方面江船不能进海,船只集中也会造成码头拥堵;二来太仓港也想进一步拓展业务交流。如今,随着江海联运,这些摆在眼前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据了解,今年以来,太仓港内每天都会集结大量长江沿岸城市通过长江水运输送来的高附加值物资,这些物资在太仓港转乘外贸船只,以江海联运的方式出口海外。

  货物与物资的增多,离不开配套设施的支撑。太仓港有一个专门为汽车外贸打造的汽车滚装码头,在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满足厂家出口需求,太仓港创新开发出一种框架式的集装箱。框架式集装箱在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车型和船舶的仓容量身定做,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船舶仓容摆放,不会浪费船舶宝贵的空间,实现汽车运载量的最大化。江苏太仓港口管理委员会发展服务局负责人表示,在船运公司的多用途船上,框架集装箱最高可码放8层,相比普通集装箱可多码放2层。这一举措有力地解决了货物变多导致的运力紧张的问题。

  更高智能

  作业区“空无一人”也能轻松掌控码头动态

  烈日炎炎的盛夏,福建福州港江阴港区内,大大小小的船舶往来如梭。在码放整齐、颜色各异的集装箱堆场中,一台台绿色自动化轨道吊犹如“大型抓娃娃机”,精准吊装起一个个集装箱。整个作业流程衔接紧密,而作业区内却“空无一人”。

  前推、侧移、微调、锁扣、定位……在1公里外的江阴港区数智中心,远控岸桥操作员黄志颖正紧盯着眼前的屏幕,他一边观察吊装现场,一边推拉操作台上的手柄,完美地完成一次次的起吊和装卸。黄志颖说,以前,桥吊操作手需要爬到三四十多米高的岸桥操作室,透过玻璃窗观察下方吊具和集装箱的位置,靠经验和眼力装卸集装箱。风急浪高时,集装箱还可能发生碰撞,带来危险。现在通过远控操作,岗位还是一线,但是人可以不在一线,作业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更好了。

  江阴港区自动化轨道吊是港区智慧化升级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轨道吊大量应用先进的AI视觉技术,整机配有68个摄像头,赋予轨道吊充足的“眼睛”。能全方位无死角观察到所有情况。同时通过AI和自动控制的技术,真正赋予轨道吊“看、想、做”的智能化功能。

  近年来,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各大港口开始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国内自动化码头持续升级。作为福建省条件最好的深水良港,福州港江阴港区着力打造“智慧闸口+智能码头操作系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5G智能传输”的自动化码头。就在上个月,福港集箱江阴港区3号桥吊的智能理货系统正式上线,这一系统的全线运行突破了江阴港区船舶岸边装卸作业的传统模式,在视频算法识别和5G网络的加持下,实现集装箱交接无人化、信息化。

  “智能理货系统不但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岸边作业人员的后撤,改变了原有作业人员在岸桥下与桥吊、拖车设备的‘人机混合’作业模式,大幅降低安全生产隐患。”福港集箱江阴港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整个码头的“核心大脑”,智慧港口可视化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电脑中搭建起一个与江阴港真实场景1:1还原的数字孪生港口,并融合接入港口各个业务平台系统,实时监测口岸、码头、堆场、物流园区、集装箱、车辆、船舶等全要素状态信息,对港区内关键指标进行多维度分析,实现港口船、人、机、货、场及环境等各要素的全面态势感知,让生产指挥中心的控制员安静、轻松地掌控着码头作业实时动态。

  以“危堆管理”为例,在江阴港区的危货集装箱堆场,一身黄色“外衣”的5G智能巡检机器人按设置的时间、路线、巡检内容进行自主巡检,港区工作人员在智控中心就可实时掌握机器人传回的巡检实况,如果机器人在巡检过程中发现了烟雾、泄漏等异常情况,系统会马上预警,提醒值班人员。

  “码头生产时是24小时对外提供服务的,过去巡检员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在现场。现在,人不用到港区现场,在数字孪生平台就可以实时看到港区内全貌全景、船舶和危险品状态。”福港集箱江阴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传统人工巡检的形式,自动化巡检无死角、更快捷。

  随着船舶业务管理平台和危货业务系统接入,智慧江阴港区可视化管理平台正不断展现“最强大脑”的强力功能。“未来,随着更多业务信息平台的接入,作业效率会更高。”该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少污染

  港口的车和船多了环境却变得更加洁净

  “双碳”目标背景之下,我国港口正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岸电、低碳排放乃至“零碳”运营都已逐步在国内的各大港口落地。

  在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在海风中徐徐转动,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为码头输送着绿色电能。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是全球首个100%使用风电、光伏等绿色电能且自产自足的“零碳”码头,建立了“风光储荷一体化”的新能源发电系统。同时,为了更好地对空气污染进行监测,港区还建立了智能监测平台,100多个监测点可以对空气进行24小时动态监控,一旦出现污染源便会实时发出预警,这些举措都让码头的环境变得更加洁净。

  据码头工作人员介绍,过去,港口作业设备都是化石能源消耗的“大户”,码头上到处能闻到刺鼻的柴油味。而如今,燃油早已被绿电和氢能等新能源所代替,场桥“油改电”、电动卡车、新能源卡车替换了传统集装箱卡车。虽然港口的车和船多了,空气却比以前好了。一些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上升12%,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4%,但碳排放强度却下降了16%。

  在全国首批“绿色港口”——山东港口青岛港,生态环境管控实现了系统化。青岛港有关负责人表示,港区配套制定了大气、水、固废、危废专项管理制度,在大气管理方面,青岛港建设了线上监测管控系统,在港区安装了36套空气质量微站,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为了减少扬尘污染,港区内还引进散粮装车无动力抑尘漏斗、负压降尘料斗等新设施,打造立体化喷淋抑尘模式,实现散货装卸中扬尘的精准防治。

  在水管理方面,青岛港的污水没有外排,而是经过处理后再回收利用。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污水,建设方在前湾、董家口港区设置了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并建设了7处含尘污水处理设施,1年可自产回用中水约120万吨,减少了水费约650万元。

  在固废、危废管理方面,青岛港结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开展港口危险废物识别工作,实行“一企一档”管理模式,规范建设20余处危险废物暂存库,细化了危废运输车辆资质及出港审核流程,确保危险废物处置合法合规。

  为了进一步降低港口的污染,青岛港还在港区全方位采用绿色运输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推进海铁联运模式。去年,青岛港海铁联运箱量190万标准箱,再度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一年可减少公路运输货车碳排放100万吨。

  青岛港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前,矿石、煤炭等物资到达码头后,都是通过汽车来接卸,而且是散货运输,整个码头尘土飞扬,地上全是黑色的煤渣、矿渣。而如今,装满矿石或煤炭的集装箱从货轮上卸下之后,直接通过铁路线上的海铁联运班列运到内陆城市,原本的散货运输转为集装箱运输,减少了装卸作业环节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相较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排放量会更低,对环境更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