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耀天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在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3-12-29所属栏目: 国纪民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展厅内,可以看到俞秀松、陈潭秋、毛泽民等烈士生前用过的眼镜、衣物、文具,等等。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革命历史,触动着前来参观的人员。近日“红星耀天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天山南北播撒革命火种,团结带领新疆各族群众支援抗战、共赴国难的英雄事迹与光辉历程。

  新疆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

  展览中有一封写于1920年底的信,是毛泽东写给萧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会友的信。

  1920年12月1日,即将年满27岁的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文化书社给蔡和森(蔡林彬)、萧子升(萧旭东)和其他在法新民学会会友写了一封长达4000字的回信。在信中,毛泽东回答了关于新民学会方针、方法的意见,态度鲜明地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提出了解决新疆等问题的主张。年轻的毛泽东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西北边陲,关注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后来,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的著作和为党起草的文件中多次提到新疆。

  抗战烽火熊熊燃烧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大力传播马列主义和抗战思想,激发起空前的爱国热忱,使新疆成为光明进步的地方。

  近代以来,新疆在中国革命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创建新中国的进程中发挥了特殊的历史作用。1937年10月,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设立,标志着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新疆地区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1937年,陈云任中国共产党驻新疆第一任代表,党中央陆续派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100余名中共党员来新疆工作。这批怀揣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扩大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新疆这一抗战大后方,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

  周恩来曾两次途经新疆。展览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是1939年9月周恩来、邓发与孩子们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门前合影。

  1939年8月末,周恩来为治疗臂伤,自延安经新疆去苏联,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新疆。于是就有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周恩来站在后排右侧,他身披外套、左手叉腰,尽管右臂绑着夹板绷带,但身姿挺拔、英气逼人;他的旁边站着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邓发;他们身前的台阶上蹲着一同从延安来的烈士遗孤孙维世和四名将要前往苏联的孩子。

  1940年2月,周恩来伤愈后,自苏联启程回国,途经新疆时仍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停留。

  周恩来两次途经新疆期间,维护了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他看望了在新疆工作的同志和“新兵营”指战员。周恩来还接见了新疆航空队中共学员代表。当得知他们已经能操纵、维护两种飞机时,周恩来高兴地说:“陈云同志做了件很好的事。将来建设我们自己的空军,有骨干、有种子了。”周恩来带来了党中央的慰问和温暖,极大鼓舞了在新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士气。

  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引导人们感受文物里的革命故事、细节里的崇高精神。“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展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新疆革命文物资源,讲好党的故事,讲好革命文物故事。”北京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任毅说。

  对此,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耀元也谈道,“新疆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新疆解放、发展和建设,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

  这次文物展,有一份文件:《陈云、滕代远给毛泽东、张闻天电:小舟抵迪等》。1937年10月陈云、滕代远向中共中央汇报周小舟抵达迪化(乌鲁木齐)以及西路军左支队(对外称“新兵营”)在迪化学习军事技术情况的电报。

  从电文中可以看出,滕代远对“新兵营”倾注大量心血。作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身负重任的他常常在彻夜不熄的灯光下伏案工作,度过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及时地将新疆的情况汇报给党中央,忠实地执行着党的各项决议。

  1937年4月,滕代远随陈云在星星峡援接西路军左支队指战员时,就高声对他们说:“我们是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迎接你们的。你们辛苦了,受罪了,现在又回到自己家里了。”指战员们听了这些温暖人心的话,激动万分。

  到达迪化后,滕代远为“新兵营”讲授文化课、政治课,并为指战员作国内外的形势报告等。他常常手把手地教指战员,晚上还为他们批改作业,发现错题就在旁边注上正确的答案。望着他窗前昏黄的灯光时常整夜未熄,指战员们心疼不已。

  无独有偶,展品中还有一盏毛泽民在新疆工作期间使用过的煤油炉。就是这么一件不起眼的老物件,背后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8年2月,原本计划前往苏联治病、途经新疆的毛泽民按照党中央指示,化名周彬,留任新疆省政府财政厅代厅长。当时的新疆由于连年战乱,军政开支庞大,财政凋敝,入不敷出,滥发纸币。针对这种情况,毛泽民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足迹遍布新疆各地。

  他工作繁忙,常常早出晚归,不能按时吃饭,因为长期带病工作,导致胃病更加严重。财政厅多次想派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但都被他拒绝了。他常说:“不能乱花一个铜板,领导干部要带头艰苦奋斗,一定要勤俭节约。”

  他不愿意麻烦别人,就找来一盏煤油炉,一日三餐都是亲自动手,煮点面条、熬点杂汤。一盏小小的煤油炉,成为毛泽民生活中的“得力助手”。毛泽民大刀阔斧整顿财政,建立了统一的财政金融体系,发行新币,改组银行,改革税制……这一系列措施使几乎崩溃的新疆财政起死回生,面貌一新,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

  1942年9月17日,毛泽民和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反动军阀逮捕。

  面对敌人的引诱和劝降,毛泽民丝毫不为所动,他说:“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全家参加了革命。你们这帮刽子手,杀害了我的嫂嫂、弟弟和妹妹,杀害了我们无数的阶级兄弟姐妹。我和你们仇深似海,叫我背叛党、背叛人民,和你们同流合污,那是妄想!”敌人听了他的怒斥,疯狂地对毛泽民施以各种酷刑,残酷地折磨他,逼他脱离共产党,交出党组织在新疆的人员名单。毛泽民始终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被捕前,毛泽民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曾对方志纯说过:“盛世才是不会放过我的。如果你以后有机会回到延安,请转告毛泽东同志,我毛泽民无愧于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无愧于是毛泽东的弟弟,也无愧于是毛泽覃的哥哥。”1943年9月27日,毛泽民与陈潭秋等人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7岁。

  革命的歌声传遍新疆的角角落落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带动下,张仲实、沈志远、茅盾、杜重远、萨空了、赵丹、鲁少飞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来到新疆,他们大力传播马列主义与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五四新文化新思想,使得新疆的文学、歌咏、戏剧、漫画等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空前活跃。

  “领:嗨呼杭唷,大家一齐用力。”“合:不怕高的山,不怕无边的戈壁,不怕风霜雨雪,我们——为了新新疆的建设,嗨呼杭唷,大家一齐用力。”这是1939年5月12日茅盾发表在《新疆日报》上的《筑路歌》。通过歌词描述的场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时新疆各族人民唱着这首劳动号子,热情参与修筑西北国际交通运输线的火热场景。1937年至1941年,中国抗日战场上很多援华物资来自苏联,大多数是通过西北国际交通运输线运送的。这条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国际通道,不仅仅是抢运战略物资的道路,更是一条用血肉之躯筑成的“生命线”。

  翻开1938年到1942年的《新疆日报》,抗战大捷、皖南事变真相、根据地见闻、八路军抗战综述……一篇篇文章,如匕首投枪,革命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抗战烽火中,全民族抗日教育宣传愈发高涨。比如著名漫画家鲁少飞以笔作枪,每天给《新疆日报》头版创作一幅抗战题材漫画,共计上千幅, 影响力非常大。他负责的漫画刊物《时代》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种形式活泼、风格犀利的漫画作品成为新疆抗战宣传的有力武器。

  “我们不怕涛涛江水变成红浪,更不怕炮火和铁鸟施放的毒焰,战士们!拿起枪杆去做英勇的反攻。”这是一首流传在新疆的抗日救亡歌曲《我们要反攻》。在抗战时期,许许多多救亡歌曲在民间传唱,激起了人们保家卫国的信念。为了便于传唱,人们把它们汇集成册,成为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抗日歌曲合集。

  伴随着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来到新疆,他们以歌咏为先声,唱起抗日救亡歌曲,这些歌曲以高昂的音调和雄壮的气势深深打动了边疆人民的心,革命的歌声传遍新疆的角角落落。

  天地可鉴,山河为证。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作为党史研究的青年工作者,张耀元认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因为伟大的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穆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