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一河跨古今 千年文脉长

发布时间:2023-12-30所属栏目: 国纪民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西连陆上丝绸之路,东连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国南北五大水系,流经8个省级行政区,是世界海陆交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蜿蜒穿行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逾2500年,既是空间的绵延,也是时间的流淌……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构成,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力量、勇气与决心。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对大运河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运河之舟”扬帆启航,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高度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建设成就

  六根灰色的“桅杆”直冲云霄,南侧展陈大楼如同高高扬起的风帆,北侧共享大厅宛若坚实厚重的木舟,玻璃立面似流水般波光粼粼,其间一条水街穿过……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毗邻六环创新发展轴,“运河之舟”扬起古韵风帆,正式启航。

  首都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兼东馆筹备处主任张宇介绍,该馆又名“运河之舟”,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之一,其造型巧妙融合了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大元素。展陈大楼立面通过街巷路口、篷架、门楼等柔化建筑体量的元素与水系结合,形成一处类似于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高度浓缩,是大运河文化展示与传播的重要载体。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介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高度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建设成就。

  以大型沙盘展演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从先民依水而居到先贤营城理水、从人类起源到国之首都的北京故事,展现人与水、城与河的共生关系……在展陈大楼二层展厅里,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通过八个部分超过1000件文物、艺术品,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发展演变历史,着重展示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系统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此外,两项专题展览与两项临时展览同步开放。专题展“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长27.4米,观众可跟随艺术家的视角,体验大运河沿途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专题展“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采用目前国内博物馆规模最大的三维衍射系统装置,观众可穿越时空,畅游大运河。临时展“北京画院藏花鸟画精品展”展出吴昌硕、齐白石等多位名家的48件作品,呈现出鸾翔凤集、百花齐放的盛景。临时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紧扣10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同一地点、同一景别、同一视角的对比变化,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副中心的“拔节成长”和“蝶变重生”。观众还可参观“石刻园林展示区”“博物馆防震科普展”等。

  集中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流动的、鲜活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

  运河沟通天然水系,古人通过便捷的水路交通网络实现人员物资运送,体现着治水用水的高超智慧。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沟,欲以水路沟通江淮、争霸中原。原本为军事目的的举措,最终成为这项泽被千秋伟大工程的重要起笔。此后,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济渠,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逐步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代则在此基础上裁弯取直,开凿京杭大运河,大大缩短了航运里程,有效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浙东运河连接杭州和宁波,从春秋战国以来便得到开凿和利用,南宋时,物资通过这条运河直达海上,顺利开启海上丝绸之路。

  从南旺枢纽实现南北分水的定量控制,到借助沿线湖泊、泉水等“水柜”给运河注水;从修建诸多闸坝、桥梁逐级提升水位,到拉升河道减缓水势、实现“三湾抵一闸”……大运河集中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科技水平。

  “大运河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杰作,为古代中国的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倪玉平看来,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认识大运河的重要历史地位。

  从政治角度看,大运河将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联结起来,有效沟通南北,保证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存在;从经济角度看,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大动脉,在将南方漕粮运往北方的同时,也极大方便了南北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商品交流极大活跃起来,形成了著名的运河经济带;从文化角度看,由于大运河的滋养,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唐诗宋词、古典小说、昆曲京剧、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大运河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近年来,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有三大标志性事件: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2019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启动,大运河入选;2022年4月28日,借助南水北调工程供水,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这些标志性事件,一方面体现了党中央对大运河保护利用的重视,另一方面大运河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点,是流动的、鲜活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要通过宣传引导更多人关注、研究、保护大运河。”倪玉平说。

  保护是前提,利用是过程,传承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

  从“九龙漱玉”的白浮泉到“一枝塔影”的燃灯塔,从“舳舻蔽水”漕运盛景到“四大徽班”沿河入京,约80公里的大运河北京段古迹丰富、人文荟萃,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

  “大运河北京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是北京地区第7项世界遗产。”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告诉记者,大运河北京段凝聚了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资源。沿线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闸)、航运工程设施(桥梁、码头)、古代运河设施和管理机构遗存(仓库)等水利工程遗产及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等其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共计40处。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大运河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明确指出“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在陈名杰看来,保护、传承、利用是辩证统一的,保护是前提,利用是过程,传承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延续的内在脉络与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才能更好做到传承发展。

  2023年对运河通州段路县故城城址内东南部遗迹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丰富的遗迹遗物现象;运河什刹海万宁桥“减负”,桥体东侧的自来水管道及通讯管路光缆全部拆除,使其全貌得到更好展示;运河中段万寿寺历时五年完成全面修缮、展陈提升,重新对社会开放;通州运河历史文化景区建成,对社会全面开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近年来,大运河北京段文博领域建设成果斐然。

  “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陈名杰认为,文化是至柔至刚、深入持久的力量,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加强保护传承利用,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将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凝聚活力之源

  “以前,这片都是工厂,河水水质不好,夏天还总有股怪味。现在,这些问题都没有了,有空我就爱来公园逛逛,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去博物馆看看展,别提多舒心了。”从小就住在运河边的江苏扬州市民王女士说。

  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态秀带”,扬州三湾片区的改变,颇具代表性。早年间,这里是城乡结合部的棚户区和农药厂、皮革厂、水泥厂、化工厂等高污染企业的集聚区,垃圾成堆、污水四溢,令人避之不及。

  2014年,扬州市推进三湾片区整治,开展河道清淤、绿化建设、推进三湾湿地保护修复,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如今,亭台错落,移步换景,坐落其间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成了游客慕名寻访的“网红馆”。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思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地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通过创新保护观念、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文化遗产、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取得较好效果。

  扬州关停“每年能够交税2个多亿”的化工厂,并投资超6亿元进行江都南区水生态环境整治,完善市政排水管网、治理河道、重塑景观;浙江杭州出台我国首个保护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河南建立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大运河水质、水量、环境等情况;浙江绍兴、江苏宿迁、河南洛阳等多地发布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加强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用途、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管控,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

  “可以说,运河文化的最朴实底色便是沿岸居民与大运河之间休戚与共的情感联系,形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文化传统。”陈思宇告诉记者,自2002年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杭州保留修缮了桥西直街、小河直街、大兜路等历史街区中富有水乡特色的古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配套设施,重现运河流域街区居民依水而居的生活状态。此后,杭州还开通运河主干道水上观光巴士,把线路串联起来,方便游客更好地领略“运河风采”。如今,这些街区成为融合遗产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示范性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景观,大运河也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当大运河成为每个人的运河,每个人也就成为这条河流的活力之源。它流经我们,也将穿越我们,在华夏大地留下生生不息的人类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