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 | 凝聚“一步步往前走”的信心与力量

发布时间:2024-03-21所属栏目: 国纪民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谈及生态环境问题时指出:“当年的沙尘暴就像PM250。咱们从PM250过渡到PM2.5,现在PM2.5也解决得差不多了,这些年在一步步往前走。”“只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就要保持定力。而且,不要光批评、指手画脚,而是真正行动、干起来。”

  “一步步往前走”,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新时代我们党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罗永宽。

  无论风吹浪打,风雨无阻前行,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是最朴素的成事之道

  记者:“一步步往前走”,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党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其中蕴含了怎样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

  罗永宽:“一步步往前走”,是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生动写照。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才能实现认识的升华。我们党推进事业的一个重要方法论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只有在反复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才能获得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推动实践中新的矛盾的解决。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进程,正是一步步往前走的过程。

  “一步步往前走”,是对质量互变规律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会经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量变的积累超过度的界限会引发质变,质变凸显了量变的成果并继续创造新的量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量变体现为发展的速度、规模、范围等的变化,质变体现为发展的结构、效益、格局等的变化。新时代以来,几乎每个让人引以为傲的成就与变革,质的飞跃,都离不开量的积累,离不开一步步往前走的实干与定力。今天的改革发展任务,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很多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持续深入地推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多积尺寸之功,做到小步快走、稳步推进,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从而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

  “一步步往前走”,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曾作过一个形象比喻,提出把现实的个人“既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剧的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物”。“剧作者”的角色定位使人们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去演绎历史;“剧中人”的角色定位又将人们的活动限定在既定的历史舞台上,即演绎历史只能根据剧情的内在逻辑展开。这启示我们,在具体实践中,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奋斗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争取每一步的进步;也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因追求短期利益、眼前利益而急躁冒进,或因没有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或因一时遭遇困难而丧失信心。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谋求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使实践工作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记者:在您看来,“一步步往前走”的要求是如何体现在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各项工作中的?

  罗永宽:无论风吹浪打,风雨无阻前行,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是最朴素的成事之道。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保持定力、一步步往前走作出强调。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2023年在江苏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研发人员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汽车产销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是最好的,高速公路里程也是最长的,高铁走出去了,城市轨道交通也走出去了,轮船也走出去了,大飞机我们也造出来了,造船业的‘三大明珠’都造出来了……都是一步步往前走,不断地国产化,然后走在国际前头,并在不断突破。”咬定青山不放松,多积尺寸之功,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作风。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作风建设等,都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既坚定又务实,力求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高水平保护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关系。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正是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一步步往前走的结果。

  以作风建设为例。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中央政治局同志身体力行、以上率下,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紧盯,一年接着一年坚守,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党中央明确,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我们党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定力,持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以小切口推动了大变局,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制造业升级、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理念,需要沉着冷静、保持定力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就要保持定力”,有什么重要意义?应如何保持定力?

  罗永宽:面对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定力。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前进道路绝非坦途。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持战略定力,稳步前行。这种定力,正是“四个自信”的集中体现,是决心、勇气和能力的体现。只有保持这样的定力,我们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当前,看领导干部是否有定力,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坚持正确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定力。踏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叮嘱树牢正确政绩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制造业升级、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理念,需要沉着冷静、保持定力。例如,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中,在制造业“向上走”布局高端时,可能遇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情况,不要急切地期盼开花结果,只有因时因势调整评价体系和支持机制,给予长期的、一以贯之的耐心,方能培育起参天大树。党员干部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唯有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正确的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才能闯过难关、闯出新路。

  保持定力,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引领的旗帜,理论是定力的根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汲取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经验,既具备理论上的深邃概括,又指导着实践层面的政策和策略。它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探索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的根本与灵魂。

  保持定力,必须正确把握和判断形势。信心、定力从来都与对形势的把握和判断息息相关。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我们党在战略上科学谋划、赢得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党推动工作、开创新局、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保持战略定力的关键性因素。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局面下,怎样从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正确看待形势,是我们发展前进的关键所在。保持战略定力、正确判断形势,必须观大势、把方向、谋全局。

  要有往前走的实招、硬招,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把定下来的事情一件件变成现实

  记者:对党员干部来说,如何真正做到“一步步往前走”?

  罗永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步步往前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工作中。这一过程中,既要有信心,对方向要笃定,对纷扰要淡定,不因看到一点困难、遇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也要真抓实干,有往前走的实招、硬招;还要有韧性,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

  要坚定往前走的信念。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称赞余村人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的选择是“高明之举”,并在这里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看到余村的变化。他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一步步往前走,是一种向着既定目标持之以恒奋斗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不忘初心、不忘为什么而出发的笃定坚守。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信心信念,朝着找准的方向、锚定既定的目标、按照既定的施工图,一步步往前走,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要抓好落实。一步步往前走,要有往前走的实招、硬招,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把定下来的事情一件件变成现实。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具备见微知著的敏锐眼光,准确判断时与势、危与机、利与弊,明确应尽之责、必做之事、当务之急。对看准的工作,在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的前提下,只争朝夕地干、主动作为地干,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这一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时度效,正确处理稳与进、立与破、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马上就办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许多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有很多工作前期成效不明显,不能因此就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开始反复、开始折腾,要顶得住压力、经得起挫折;还有许多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会面临困难、卡点,要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突破难题的能力。

  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一步步往前走,要辩证地看问题。环境不断变化,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成不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这就意味着,一旦作出正确的战略判断,就要保持战略的坚定性,以坚强的意志和坚决的态度来执行,而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推进战略,就要重视策略的灵活性,立足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创造性开展工作。今年全国两会上,谈及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看待、统筹处理新老问题的重要性:“新污染物治理,这提的很及时,就是说要有治理的意识,让我们在这方面不至于落后”,“有了新的问题,不能说前面的老问题还没处理完就可以歇歇手,要同步抓起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还要继续抓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一些老问题还在沉渣泛起,新的问题也逐渐出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同步抓起来”,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为新征程上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这也启示我们,要有对战略与策略的深刻把握,善于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从战略上思布局,从策略上解难题,不断涵养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