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监督助推乡村振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要立足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职能定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全力推进清廉乡村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以执纪执法为民、纠风治乱为民的担当,坚决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监督、扶贫和乡村振兴项目管理监督、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管理监督,对重点村(居)实行提级监督,紧盯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督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紧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聚焦惠农补贴资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涉农项目资金审批分配等问题,部署开展专项行动,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行业监管责任,压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治责任,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促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生根。推动加大对“村霸”“街霸”“矿霸”等的整治力度,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化“带着板凳进村”接访活动,将信访举报窗口前移至群众家门口,推动纪检监察干部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到乡村一线、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面对面了解情况、收集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乡村廉洁文化建设。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和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职责使命,要把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治理、文化培育和社风民风建设。坚持守正创新,找准廉洁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契合点,因地制宜探索廉洁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将清廉乡村建设与文明村镇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和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中的廉洁文化元素,突出地域和时代特色,培树“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廉洁文化品牌。利用红色遗址和名人故居,打造清廉文化载体和教育基地,一体融入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全覆盖加强廉洁文化宣传,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创作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乡土气息浓厚的廉洁文化优质产品,拓宽乡村特色廉洁文化品牌影响力,把廉洁文化辐射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群众心间,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品味清风、正心修身,推动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乡村振兴的监督护航者,必须履行好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以强有力监督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立足“监督的再监督”,深化“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贯通融合纪检监察与其他各类监督,增强联合监督整体效应。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统筹用好县乡监督力量,促进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构建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健全基层监督网络,延伸监督触角,擦亮监督“探头”,切实保障群众有效行使监督权利。要靶向聚焦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社会清朗目标,抓点成线、抓纲带目,促进乡村社会清正清朗,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涵养斗争精神,锻造过硬干部队伍。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纪律部队”,斗争是天然的品格、工作的常态,要在乡村振兴监督执纪问责一线练就敢于善于斗争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加强对村干部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监督管理,推行村级权力清单和干部履职行为负面清单制度,常态化开展党纪党规教育、廉政警示教育,严明纪律规矩,严格跟踪问效,严惩违纪违法行为,规范村干部履职行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能力。建立“廉情观察员”“清廉监督员”制度,发挥村党组织纪委书记、纪检委员作用,紧盯村级一把手廉洁履职、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全程监督,让村级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专项活动向村(社区)延伸覆盖,因需制宜设立纠“四风”乡村(街道)、村(社区)监测点,重点整治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作风不实、创新能力不足、为民情怀不深、遵规守纪不严等问题,切实打造政治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基层干部队伍,营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浓厚氛围,涵养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吴旭鹏 作者系湖南省邵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