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廉动力”

发布时间:2023-10-31所属栏目: 廉政文化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河南省洛阳市纪检监察机关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紧盯基层权力运行关键环节,加强对重点项目、重大资金、重要环节的监督检查,深入纠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强化风腐同查,注重标本兼治,坚持监督、办案、整改、治理一体推进,着力净化农村政治生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廉动力”。

  三访三查,清除影响政策落地的“绊脚石”

  夕阳熔金,金风送爽。9月4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南李村镇懈寺村的党建广场上,村民与镇纪委干部围坐一圈,一场“板凳会”正在进行。“前段时间,村里急着购买化肥,钱款要一天时间到位,走‘三资’程序怕耽误时间,但是从村集体合作社支出,对开支范围及金额又把握不准,担心不符合资金管理要求……”在交流中,村民将近期遇到的难题反映了出来。

  这样的问题不止出现一次,在走村入户中,新安县纪委监委发现了一些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新情况:部分乡镇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上制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虽然避免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发生,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破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优化监管办法,明确‘三资’安全使用范围、划出风险管控红线、提高工作效率,让基层干部放下顾虑,勇担当、善作为。”该县纪委监委认真研判该问题后,及时督促县资金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以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村为试点,在反复征求基层干部群众和监督监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农村集体“三资”使用办法和审批权限,出台规范管理文件,做到既保障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又有利于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为精准发现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及时纠正政策落实偏差,今年4月,洛阳市纪委监委统筹市县乡三级纪检监察力量,发挥“室组地”联动监督优势,常态化开展“三访三查”行动,即市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包乡村振兴重点村,统筹派驻纪检监察组、县区纪委监委力量,指导乡镇纪委发挥监督“前哨”作用,采取走村入户到人的方式,访乡村,查政策措施落实及党员干部作风情况;访农户,查动态监测帮扶及惠民资金发放情况;访项目,查重点项目建设及后续管理使用情况。

  对“三访三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走访人员按照“立行立改”的要求督促相关单位做好整改;对疑难问题,各监督检查室以集中反馈、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形式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整改,并做好跟踪督办,确保整改见效。

  身子沉下去,问题捞上来。今年5月,老城区纪检监察干部在“三访三查”中发现,邙山镇后洞村原村委会主任娄某伙同其他村委会成员违规决策,以搬迁复耕费的名义向群众乱收费共计37.15万元,用于村务支出。今年7月,娄某等5人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等处理。

  偃师区纪委监委将“三访三查”行动同整治乡村振兴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查责任落实、纠执行偏差,查产业项目、纠发展偏向,查干部作风、纠“庸懒散拖”,查基层负担、纠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办实事、解难题、抓发展。

  在“三访三查”基础上,市县两级纪委监委信访、案管部门,对乡村振兴领域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对今年以来新受理的乡村振兴领域有关问题线索,及时办结清零。同时,开展办结线索“回头看”,凡存在办理不认真、不深入、不全面等问题的,一律重新办理;深化以案促改,进一步堵住管理漏洞、改进政策措施、防控廉政风险,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斩断伸向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的“黑手”。

  今年以来,洛阳市纪检监察干部共走访村(社区)2879个、走访农户21291户、走访乡村振兴项目3215个,发现和督促整改问题1250个;查处乡村振兴领域问题135件,处理处分174人,挽回经济损失132.37万元。

  正风清源,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柏油路串村联组,一个个果园里瓜果飘香……晚霞映照下的洛宁县兴华镇董寺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此前,董寺村存在党组织领导弱化、村集体经济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该县纪委监委聚焦小微权力管理监督,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摸排并处理问题线索64件,新建、修订制度17项。“正风清源”后的董寺村实现了从乱到治,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省级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建设政策多、项目多、资金多,容易招来“蝇贪”“蚁腐”。洛阳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推动监督下沉,紧盯小微权力运行、“三资”管理、廉洁村居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强监督促基层治理“正风清源”行动,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良好党风政风就在身边、社会新风正气就在身边。

  全市纪检监察机关采取提级监督、片区协作、“室组”联动等方式,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监督。按照“一权一清单,一单一流程”的要求,完善村级小微权力事项清单,规范小微权力运行流程,管住小微权力的“印把子”。

  该市纪委监委在全市挑选328个集体“三资”规模较大、项目资金密集、资源富集、信访问题突出的村(社区)开展提级监督,坚决纠治“三资”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守牢农村集体经济“家底子”。将推动移风易俗与建设清廉乡村相结合,深入开展“纠‘四风’、树新风”行动,推动形成文明节俭时代新风。

  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监督保障措施,健全微制度、管好微权力、营造微生态,织密监督网络,着力健全完善基层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栾川县纪检监察机关紧盯“书记的职、部门的责、乡里的情、村里的点、群众的利”五大重点,深入开展“精准式、点穴式、全程式、销号式”监督,着力破解村集体经济监管不规范、产业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嵩县纪委监委制定“小微权力清单”工作手册,绘制村级工作流程图,标明廉政风险点和相应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帮助村监会成员找准履职尽责的切入点、着力点。

  洛龙区纪委监委创新应用“一码”监督智慧平台,对全区157个村(社区)“三资”管理、“三务”公开、惠民政策、惠民资金等信息进行常态化、全周期公开,提高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项目资金怎么花的、惠民政策怎么落实的,用手机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得明明白白。”社区干部感慨道,“群众的疑虑少了,也越来越支持社区工作了。”

  精准监督,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种植西瓜不但增加了收入,还有效解决了羊肚菌的重茬问题,更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在涧西区辛店街道大营社区羊肚菌种植园区,63岁的种植户王元敏向前来走访的街道纪工委工作人员介绍。“菌瓜协同”不仅鼓了群众腰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让该社区从“落后村”成功变身“明星村”。

  大营社区的华丽转身正是纪检监察机关主动发力、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几年前,该社区没有产业支撑,群众增收渠道少,乡村发展动力不足。该区纪检监察干部通过走访群众、收集诉求,为社区产业考察、发展集体经济牵线搭桥,推动成功引进羊肚菌种植项目。为保障项目建设廉洁高效,辛店街道纪工委紧盯产业园筹备规划与开工建设,坚持事前监督决策程序、事中监督用工用料、事后监督财务收支,剖析梳理可能存在的廉洁风险点,针对性开展风险提示和警示教育,将廉洁理念贯穿特色产业发展全过程。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洛阳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聚焦乡村振兴领域政策落实、责任落实、产业发展等重点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以精准监督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瀍河回族区纪委监委将乡村技能人才培训作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监督推动人社局等职能部门动态开设汉服美容、互联网营销、叉车驾驶、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培训课程。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补贴性培训31期,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32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7232人。

  为擦亮乡村产业清廉底色,孟津区纪委监委用好“室组地+部门”模式,聚焦立项审批、招标采购、项目实施、验收结算等关键节点,对近两年辖区所有已完工及在建的农业项目进行大排查,针对发现的项目申报超预算、招投标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下发工作提示函,约谈相关责任人,压紧压实责任,并持续跟进直至整改到位。

  西工区纪委监委聚焦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樱桃种植、香菇种植等乡村产业项目,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尽责,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越是任务艰巨越是需要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作保障。”洛阳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在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专项监督的基础上,将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作用,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监督质效,以“廉动力”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